【典藏精華】─ 四大天王
http://www.mwr.org.tw/monthly/41/41_5.htm
【典藏精華】─ 四大天王
| 文/劉憶諄 攝影/陳俊吉 |
依佛教尊者的類別來看,四大天王是屬於天部;所謂的「天」,梵名提安,意指宇宙六界十道中的一環,即是天上或天界。而佛教須彌山上有所謂的二十七種諸 天,位於此諸天中的諸神,也稱為天。融貫說來,就是指古印度神話的眾神,亦即是早期婆羅門教或民間信仰的諸神,四大天王即是其中之一。以此體系看來,四大 天王的理解必須還原至古印度神話,再對應到佛教世界中,最後發展出中國獨特信仰。
古 印度神話中的四天王是守護四方四州的四位守護天神。後人將四方四州理解為佛教世界的基本縮圖。簡單說來,四天王依其持物分別為持刀的東方持國天、佩劍的南 方增長天、執筆的西方廣目天、攜寶塔的北方多聞天,其中又以北方多聞天最為知名,且其造像與持物皆忠實根據佛教經典的紀錄而成像。主要原因在於原印度教與 婆羅門教中,又名俱毗羅的多聞王是富貴福德的財神,守護世界上所有的財富,是屬福神之一,故受到特別的尊崇,甚至有獨立的毗沙門天王廟。不過,這樣優越的 地位與待遇僅盛於唐與五代時期,宋以後因漸涵化於中國本土信仰而使四天王的地位趨於一致。
今日所謂的四大天王實則已與初始印度神話、純粹佛教世界中的四天王頗有差異。在漢式佛教中,四大天王在民間信仰裡又有稱為四大金剛,然並非泛指所有四 大天王。真正使四大天王的形象與持物轉變為中國式的佛教尊者,應是定型於明清時期。一則源於當時中國式造像的平民化、世俗化現象普及,使神像相當程度的與 一般人民的生活呼應,調整為符合人民生活所需的形象。二來,明清通俗文學:小說的興盛,導致四大天王的徹底轉化。實際的影響力是來自於《封神演義》一書, 書中作者將民間的四大金剛塑造為中國派往西方鎮守四方的四大天王,其形象與職責因而也被清楚條述出來。《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中敘述:
![]() | ![]() | ![]() | ![]() |
| 增長天王魔禮青 掌青光寶劍一口 職風 | 廣目天王魔禮紅 掌碧玉琵琶一面 職調 | 多聞天王魔禮海 掌混元珠傘一把 職雨 | 持國天王魔禮壽 掌紫金龍花狐貂 職順 |
仔細推敲可以發現,這樣的形象轉化是有跡可循,且在某種層面上來說是相當成功的。《封神演義》作者乃是利用漢語中的語意及諧音的雙關意義來作互借,如 原為樂神的多聞天王操著琵琶,藉以象徵「調」和風雨的職責;而手執金龍的持國天王藉由順直的龍身,作為生活安順的表徵,這是相當漂亮的轉借。因此四大天王 與人民生活融合後,轉化為祐護人民日常生活平安順泰的形象,切實反映時代風格與生活需求。本館典藏明代泥塑的四大天王像,即是相當典型的中國式四大天王, 雖然其中兩尊的手持物已失,彩繪多處皆經修補,但其栩栩如生的形貌仍可顯出生動傳神的風采(如圖)。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