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中國「拒馬」掀開了「一個中國」的面紗
自由時報: 中國「拒馬」掀開了「一個中國」的面紗
台北市長馬英九原訂本月十一日赴香港進行「市政和文化之旅」,但因香港特區遲未發給簽證,行程被迫取消。香港特區政府不願發給馬英九簽證之舉,令外界大感 訝異,馬英九本人一再表示「實在無法理解」,認為這不僅是港台關係的倒退,對兩岸關係也不是正面的發展。我國駐香港代表鮑正鋼昨天也致電港府,要求說明未 發給台北市長馬英九簽證原因,行政院發言人陳其邁也表示,如果港府對此事沒有合理解釋,政府將提出強烈抗議。
馬英九未獲港府發給簽證,外界的感受與馬英九本人一樣,多是疑惑不解。一則,馬英九本人在香港出生,其政治立場雖然不是急統,但絕對不是「獨派」,尤其又 是泛藍明日之星,如此的人物,中國拉攏唯恐不及,豈有拒人於千里之外,將之畫入「黑名單」的道理?再則,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二度訪問香港。一次係在一九 九九年赴香港為台北銀行香港分行開幕揭牌;一次係在政黨輪替之後,二○○一年赴香港與董建華會晤,受到高規格待遇,頗有與扁政府一別苗頭的意味,引起輿論 質疑馬英九「只見董建華,不見陳總統」。二○○一年馬英九香港之行,馬英九享盡風光,中國又可藉機打壓甫上任的台灣本土政權,雙方可謂賓主盡歡。因此儘管 此行之後三年來,台海情勢有如風雲變幻,但馬英九之基本立場則「始終如一」,因此訪港之行遭拒,確實令人費解。尤要者,近年來台灣內部本土意識高漲,二千 年總統大選之後,泛藍陣營屢戰屢敗,統派士氣低落,如今泛藍難得在去年底的立委選舉打出一個穩住局面的戰果,中國理應強化拉攏泛藍人士之能事。孰料,中國 祭出反分裂法威嚇在先,又以拒發馬英九簽證拒泛藍於後,種種不尋常的舉措,更令外人摸不著頭緒。
馬英九此次香港行遭到拒絕,香港媒體幾乎口徑一致指稱,係因日前馬英九曾發言抨擊中國的反分裂法。亦有一說指出,馬英九在去年十一月底的雅加達「亞洲主要 城市網」大會中為主辦權問題,引發兩岸一場外交戰,令中國大失顏面,而一向反中的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聲援台北市,更令中國深感不滿,遂遷怒於馬英 九。然則,無論中國、港府「拒馬」的真正原因為何,其拒馬的作為,就政治策略而言,毋寧是一大失策。香港明報社論即以「拒馬英九來港愚不可及」為題指出, 「這項決定是不明智的,因為既將一位應該爭取的朋友(馬英九是台灣政壇極具影響力,傾向「統派」的政治領袖)拒諸門外,同時為「獨派」陣營提供多一點彈藥 反對一國兩制」。相對來看,明報似乎認為港府拒絕馬英九,將讓更多的台灣人民看穿一國兩制的假象。
吾人不必以策略面來檢討港府的「拒馬」事件,也無須揣測中國「拒馬」的動機,但是從台灣的角度來看,中國此舉確實動搖了泛藍、統派過去一些對中國一廂情願 的看法。我們一再點明,兩岸緊張的源頭,在於中國具有併吞台灣的野心。在此前提下,中國無論是採取軟性的統戰手法,或是高壓的軍事演習、外交封殺,都是在 為中國併台目的服務。無奈泛藍、統派人士卻認為只要台灣打著中華民國旗幟,中國就不會對台灣動武,就可以維繫兩岸和平。也因此,泛藍、統派反而成為台灣推 動本土化的最大障礙。馬英九就是標準的「中華民國派」,他過去主張「總統委任直選」,反對「公投法」,反對「正名制憲」,都是基於此種思維。對於「中華民 國」,中國始終採取策略性的應用,既在白皮書中宣告中華民國已經死亡,卻又故意製造一種可以容忍中華民國的假象。實際上,中國所能容忍的中華民國只能存在 於島內,但在國際上,中國就絕對不容許中華民國的出現。以中國的策略而言,中華民國存在於島內,就可以阻止台灣由「實質獨立」走向「法理獨立」;而在國際 上封殺中華民國,亦為阻絕「法理台獨」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換言之,中國在本質上是不會容許中華民國存在,研擬「反分裂法」,以及拒絕馬英九赴港,等於掀 開了「一個中國」的面紗,讓國人看清所謂「一個中國」」的真面目。
馬英九事件,或許可以帶給朝野、藍綠一個重大啟示,那就是:無分藍綠,亦無論獨派或中華民國派,只要是不肯接受中國併吞台灣,那麼就是中國的敵人,就必然 會受到中國的打壓封殺。其實,所有的台灣人民,無論其祖先是四百年前隨鄭成功來台,或是勇渡黑水溝來台移民開墾,抑或一九四九年隨蔣介石逃難而來,也無論 是在中國出生,或是香港、台灣出生,只要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認同這塊土地,都是台灣人。台灣人也沒有所謂的新舊台灣人之分,只有認同台灣與否的差別。易言 之,台灣的本土化與正常化運動,不是以血緣、種族為基調,而是以認同為核心價值,形成生命共同體。在此基調之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中國會打壓馬英九,而 台灣人民的命運又為何緊密相連,必須團結一致,才有出路與生路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