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應檢討建黨一百一十年來的歷史功過
國民黨應檢討建黨一百一十年來的歷史功過
社論
【社論集錦】
國民黨應檢討建黨一百一十年來的歷史功過
國民黨昨日度過了一百一十歲生日。為了慶祝這個日子,國民黨主席連戰一早便率同五位副主席趕赴國父紀念館向國民黨的創建者孫中山致敬,以凸顯現在的國民黨是孫中山信徒、走孫中山路線。對於未來國民黨的走向,連戰表示,國家目前面臨艱鉅的情勢,國民黨會堅持理念,走應該走的路,包括國家認同必須明確,兩岸關係力求和平互惠雙贏,台灣的民主繼續深化,社會應該融洽、和諧,而非對立,相互怨恨。
人類的生命超過百歲,就被視為人瑞,意謂人間祥瑞的象徵。政黨超過百歲,在人類歷史上並不罕見,但是台灣徹底實行民主才十多年,國民黨卻已有超過百歲之齡,這絕對是一個值得探究的特殊現象。清光緒二十年(一九八四年),日清發生甲午戰爭,清國戰敗,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感慨時局崩壞,清朝的腐化,遂以「恢復中華、驅逐韃虜」為號召,創建「興中會」,此為中國國民黨的起源。一九○五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重要革命團體在日本組成同盟會。及至反清革命成功,一九一二年同盟會又聯合數個政黨組成國民黨,成為袁世凱治下國會第一大黨。再至袁世凱實施帝制,二次革命失敗,一九一四年孫中山再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強化黨員對孫中山個人的效忠。一九一九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孫中山採行聯俄容共政策後,一九二四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建立黨軍於黃埔,正式開展黨國體制。其後,歷經清共、寧漢分裂、剿共、對日抗戰,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憲後中華民國總統等職位,逐步建立起個人無可挑戰的獨裁地位,實行著無帝王之名卻有帝王之實的威權統治。
事實上,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蔣介石接受盟軍委託接收台灣之前,雖然包括孫文在內的一些中國革命家曾來過台灣,但嚴格而論,國民黨與台灣並無任何歷史淵源。馬英九等國民黨人所謂孫中山倡議革命係為解救台灣等論調,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可說是一派胡言。其實,在當時第三世界澎湃洶湧的反帝國主義浪潮中,甚至毛澤東都曾贊同台灣獨立。中共取得政權,成為既得利益階層之後,或許可以否認、竄改這些歷史,卻更改不了國民黨乃是從中國敗逃來台的外來政權,以及中國共產黨所創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未擁有台灣主權的事實。就歷史而言,早期國民黨的發展不但不屬於台灣歷史的範疇,更悲哀的是,國民黨來台,竟然同時也將黨國體制一併帶來,進而在台灣實施數十年的戒嚴統治。
數十年來,黨國體制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台灣的政治天空,讓台灣人民看不到光明希望的陽光。黨國體制的實施,導致國庫通黨庫,國民黨成了龐大的企業體,軍隊、警察、情治、司法系統更是掌控在國民黨手中,國家幾乎成了國民黨一黨的籠中物。更嚴重的是,由於國民黨係外來政權,為了鞏固其統治基礎,營造政權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不但將中國大陸選出的國會凍結為萬年國會,宣稱未完成「反攻大陸」使命前不必改選,以虛構承繼自全中國的法統。更以大中國的意識形態編寫歷史教材,視中原文化為核心、貶抑台灣為邊陲,對台灣人民進行洗腦改造,企圖抹殺台灣歷史與台灣人的主體地位。當台灣本土反對運動崛起後,國民黨這種自外於本土與民主的政黨,固然擁有優勢的統治力量,但終究無法抗拒時代潮流,勢必走到窮途末路。這個百年政黨的崩塌,乃是可以預期的結局。幸而,蔣經國晚年意識到國民黨迫在眉睫的深刻危機,毅然走上改革之路。更幸運的是,繼承蔣經國的李登輝,在其主政十二年間,帶領著改革力量,一路與非主流派、統派勢力抗衡,不但促成了台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更為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帶來新生力量。這本是國民黨再生的契機。令人惋息的是,李登輝時代結束後,新的領導階層不思改革,不但將二千年總統大選敗選,丟掉政權的責任歸咎於李登輝,更拋棄李登輝的改革路線,走上了復辟黨國與大中國的回頭路。
坦白說,現在的國民黨,有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處境淒涼,未來堪憂,似乎是過著一種沒有明天的日子。一百一十歲的國民黨,一則無力贏得民心所向取回政權,眼界所及只是如何結合泛藍勢力的權謀。再則無承認敗選的勇氣,遂發洩怨氣於抗爭、告洋狀,甚至抹殺台灣的民主制度;更不願認同本土,又不敢公開違逆主流民意,於是像鴕鳥般躲在「九二共識」、「純正中國人」的沙堆中,排斥台灣意識與本土歷史教育,反對軍購保台,隱然站在台灣人民的對立面。甚至,連不當黨產還之於民,以展現改革魄力,都可為而不為。
總之,今天國民黨淪落到人人喊打、民眾唾棄的地步,病因在於領導人的反本土、反改革,只有自身權位卻無國家利益的倒退行徑所致。台灣要有健全的民主政治,必須擁有強有力的反對黨;現階段國民黨雖然在野,二次落敗於總統大選,但未來執政的機會卻未從此消失。問題是國民黨必須先適應在野處境,學習如何扮演在野的角色,發揮制衡監督的功能,才能再次得到民眾的支持。否則一百一十歲的國民黨恐如日薄西山,很難有東山再起的時候。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